仁心仁术四十载——记扁圣中医馆李永奇的中医人生

近日,我们来到山东济南扁圣中医馆,专访了有着40余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大夫李永奇。60多岁的他精神矍铄,言语间满是对中医的热忱。以下是专访实录:

问:李大夫,您从公立医院院长岗位退休后,为何选择返聘到扁圣中医馆继续坐诊呢?

答: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放不下患者。退休时很多人劝我安享晚年,但行医几十年,早就习惯了每天和患者打交道。一想到还有人等着看病,就坐不住。中医对我来说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生挚爱的事业,只要还能出诊,我就想继续干下去。

问:您在四十多年的临床生涯中,形成了“望而知之症,问而知之病”的独特诊疗方式,能和我们说说这种方式的特点吗?

答:这其实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我特别注重舌诊和眼诊,舌头和眼睛就像身体的“窗口”,能反映体内里的虚实变化。通过望舌、观眼,再结合问诊,往往能更精准地把握病情。当然,这需要长期的临床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行。

问:很多患者说您看诊没有架子,特别平易近人,您是如何做到对每个患者都一视同仁的?

答:患者来求医,本身就不容易,不管身份如何,他们的需求都是一样的——解除病痛。我从医第一天就告诉自己,要把每个患者当亲人对待。耐心听他们诉说,认真分析病情,这是医者的本分。再说,和同行、年轻医师交流时,谦逊也是应该的,中医讲究传承,互相学习才能进步。

问:您在中医理论与实践方面造诣深厚,尤其擅长用经方治病,这背后有什么秘诀吗?

答: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经典、多临床。我熟读古今中医典籍,把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在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上不断琢磨。经方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抓住主证,这样组方才能精妙,疗效自然就好。

问:现在看诊方式逐渐向网诊转变,您60多岁还在学习适应新变化,是什么让您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

答:时代在发展,中医也得跟上步伐。网诊能帮助到更多远距离的患者,是件好事。一开始确实不习惯,对着屏幕望诊、打字都觉得别扭,就跟着年轻医师学,自己也琢磨说明书,慢慢就适应了。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攻克更多临床难题。

问:您觉得作为一名中医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我觉得是医德和医术。医德是底线,要坚守初心,对患者负责;医术是根本,得不断钻研,提高诊疗水平。这两者缺一不可,也是我一直坚守的准则。

问: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您有什么期望吗?

答: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投身中医药事业,沉下心来钻研。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传承下去。我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医药文化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采访结束时,李大夫又匆匆返回诊室。候诊区里,患者们正等待着这位仁心仁术的老中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yt421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