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当:中国寿险业的新机遇与好文化
编者按
:近日,中国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在出席第三届国际保险节时发表题为《中国寿险:新机遇与好文化》的主题演讲,深入阐述了行业未来“黄金二十年”及“保险科技创新”两大机遇,以及新时代寿险需要的“好文化”、对构建“好社会”的应有贡献。丁当指出,处于“黄金二十年”发展机遇期的寿险业,应积极拥抱新科技,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以实现改善客户体验的终极目标。丁当号召寿险同仁继续秉持保险人的初心,肩负保险的文化责任与使命,为千家万户送去保障,并发挥保险慈善力量,为实现“好社会”愿景不懈奋斗。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就“中国寿险业的新机遇和文化责任”话题与大家分享近期我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裨益,也请方家多多指正。
一、机遇之一:黄金二十年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重新激活了停业20年的保险市场。历经4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长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保险大国,并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就人身险而言,2017年,中国(大陆)人身险保费收入已达到2.67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1世纪以来,人身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7%,远远高于全球4.1%的平均水平;人身险密度从2000年的61元/人大幅增长至1543元/人,较2000年提升25倍;人身险深度从2000年的0.99%攀升至3.23%,保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5.9%。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中国保险复业以来,经历了两次黄金发展期。第一个黄金十年,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十年,保险代理人营销体系的引入,驱动保险业高速增长;第二个黄金十年,是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加入WTO、银保等新销售渠道的开拓成为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当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并即将突破10000美元。世界银行有研究表明,人均GDP在5000-15000美元区间时,人身险深度会加速攀升;人均收入每上升10%,寿险保费会上升19%。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将进一步被激发,我们正处在保险业的第三个黄金十年!而且,我认为,这个黄金期会延续更长,不仅仅是十年,而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黄金二十年”!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中国寿险深度和寿险密度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7.4%和54%,提升空间巨大;其次,我国人身险保障缺口高达37.7万亿美元(约242.7万亿人民币),人均保障缺口达到94578美元(约60万人民币);第三,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为16.75万亿元,占金融总资产比例不足10%,落后于25%-30%国际平均水平。
差距意味着增长空间,这表明中国寿险业远未达到增长的天花板。相比发达市场保险业已经“从摇篮到坟墓”覆盖到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大陆寿险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中国台湾为例:台湾是寿险业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寿险深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上升。2016年,台湾寿险深度高达16.7%,居世界第一位;寿险密度也达到3599美元/人(约23825元/人)的高水平。
从寿险深度来看,过去十年,大陆寿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速达17.0%。以此增长速度计算,达到台湾16.7%的寿险深度水平需要20年。
从寿险密度看,按大陆寿险保费收入17%的年均复合增速计算,达到台湾23825元/人的寿险密度水平需要17年。
台湾保险市场演进路径与大陆市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若以台湾为追赶标的,大陆寿险业“黄金二十年”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有研究指出,大陆寿险保费规模长期空间超过8万亿元,相当于2017年GDP的10%。具体来说,未来二十年,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医疗支出、政策利好等因素将持续释放保险需求,驱动寿险业持续高速高质量增长。
第一,中国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快,中产阶层进一步壮大,具有保险需求和消费实力的35-54岁人群比例进一步提升,人身险、养老和医疗需求不断加大。其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消费水平高度相关,保险消费是未来消费升级的重点风口。再次,随着医疗费用攀升和抚养负担加重,居民所承担的医疗支出不断上升,社会对重疾险、医疗险有较大需求。最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政策的推出,为投保人带来税收优惠,保险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
“黄金二十年”机遇难得,我们要充分把握,再接再厉、只争朝夕,为成就“保险强国”梦想、为中国百姓福祉、为各位同仁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
二、机遇之二:拥抱新科技
党的十九大对金融保险业提出了新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成为保险业新的工作坐标。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保险业监管进入新的历史定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认为寿险业未来发展表现为五大趋势:
第一,监管趋严。偿二代实施以来,保险业监管力度更大、覆盖更广,覆盖险企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险企合规经营。
第二,保险姓保。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已成为行业共识。险企进入业务结构调整期,将聚焦长期保障型业务。
第三,科技应用。金融科技、保险科技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保险业,并深刻地改变和重塑传统保险业的运作发展模式。
第四,市场集中。大型保险公司仍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高的态势仍将持续。这将驱动中小险企寻求战略突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第五,个险为王。未来,保险代理人渠道仍将是人身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个人寿险代理人制度仍将发挥巨大作用。
下面,我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机遇之二——保险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话题。我认为,科技之于传统保险并不是可怕的虎豹豺狼。说到底,保险科技最终仍要服务于保险机构、服务于代理人队伍。用好新科技,保险行业就会产生新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因此,我的态度是,拥抱科技,拥抱未来。
根据我的观察,科技创新为保险业带来两大趋势:平台化和智能化。
所谓平台化,就是指重构产品平台、销售平台、服务平台和风控平台,借助科技赋能迈向平台经营,实现降本提效;所谓智能化,就是指实现千人千面的需求挖掘和精准的定制化服务,改善客户体验。这两大趋势有助于解决传统保险业的四大痛点:
1、就产品痛点而言,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大数据保险科技,可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保险代理人还可以根据客户数据分析客户需求,精准推荐保险产品。
2、就渠道痛点而言,借助移动互联等技术,可实现多场景、多平台的传播、查看和交易;互联网技术将产品销售自然嵌入用户生活和商业场景,让销售像呼吸一样自然。例如,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类社交APP将保险资讯传达至客户,让客户线上就可以购买产品和服务。
3、就服务痛点而言,“互联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可以实现先服务后销售,建立起获客、积累和转化的闭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投保、理赔、保全等流程带来智能化革新。例如,一些保全服务可以直接在线完成,这将帮助代理人极大提升服务效率。
4、就风险防控而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并控制风险,如建立理赔智能风控管理平台,高效识别理赔欺诈风险。
一言以蔽之,保险科技正推动保险业在产品、渠道、服务及风控等方面持续提升,在重塑传统保险业的同时,与传统保险业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改善“客户体验”的终极目的。
三、寿险的好文化与好社会
销售保险,让保险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去和客户沟通。很多人就认为这是在“求人”,我不这么简单地看。我认为要看你是用什么方式、用什么初心去沟通。如果是以专业的能力、友善的态度去做保险,以“文化情怀”去做保险,那就是“救人”,而不是求人。“救”字里面就有“文”字,有文化地去“求人”,就是“救人”!
800万寿险同仁如何存续?如何行稳致远?我认为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拥有“好文化”。有了好的文化,才有好的道德,才能把好文化、好道德作为思想武器,代理人队伍就能在展业、销售、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更有底气和幸福感。
圣雄甘地曾经说过,有七样东西可以使人类毁灭: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牺牲的崇拜、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良知的决策和没有劳动的富裕。其中,“没有道德的商业”对人类社会的伤害尤为巨大。保险的本质恰恰是最具有道德的商业模式,保险天然是一种慈善文化,是一种好文化,是最讲“德”的!保险从诞生到发展,一直具有互助、补偿的慈善特性和因子。现代保险,通过商业形式,把众人的钱聚集起来互济互助,一旦有人遭灾受难,保险公司就会给予救济与补偿。保险是商业形式下的慈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内含着人类对同类最深切的关爱和最深刻的悲悯,这当中体现的大爱与责任,极具佛陀的慈悲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能看透保险的慈善本质,深信保险的慈悲性,把这种信念刻入骨髓、融入血脉,我相信,每位保险同仁在销售保险时,都会更加虔诚的善待客户、善待自己从事的这份伟大事业。
不管是保险销售者,还是购买者,都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为己所用,即给自己买保险,但是容易单纯计算回报,老想着“买了重疾险如果不得病,不是亏了吗”。第二种,为亲所用,即通过保险让配偶和子女父母受益,这是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体现的是家庭的“小爱”。第三种,为人所用,即保险是一种捐助,即使自己用不到,但能够救助素不相识的他人,这是一种“不着相”布施,是一种大爱。“为人所用”的境界把保险慈善文化本质反映得淋漓尽致。
这三种层次,从低到高,它们是: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处在第几种境界?我们离最高境界还有多少路要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席勒曾指出:“金融并非为了赚钱而赚钱,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社会的目标。如果金融不负众望,那么它就是帮助我们实现好社会的最佳手段。”
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为客户送去更完善的保障,让每一位国民都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当不幸来临时,可以通过保险为家庭带来救助和慰藉。这也是保险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我们要不忘初心,尽职尽责,践行对客户、对行业、对社会的承诺。把保障送去千家万户就是在身体力行创造好社会!
仅仅做这些还远远不够。800万寿险同仁,相当于每17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寿险代理人,这是不能小觑的力量。作为一个人,当灵魂跟上肉体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幸福的境界;作为一个企业,当服务社会的使命感超越仅仅赚钱的目的感时,会非常稳健地走向基业长青的坦途上;作为一个800万人的群体,当“爱与责任”的初心胜过仅仅赚取佣金时,这样的群体就是一个伟大的团体,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震惊世道人心的恶性事件,比如2004年马加爵案件、2008年杨佳袭警案件、2011年海归机场刺母案,包括刚刚6月28日上海浦北路发生的持刀砍人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动用威权震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只有形成彼此关心、守望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一个更具善意的好社会,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这种事件的发生几率。
如果800万寿险同仁能够发挥力量,为贫困的地区送去救助,为缺乏教育资源的孩子送去知识,为遭受灾难不幸的人们送去关怀,为社会公平公正贡献力量,通过“善行”传达“善念”,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我相信我们就能有效化解社会的戾气,离构建“好社会”的愿景更近一步!
事实上,发挥保险慈善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寿险业一直在路上:
中国人寿通过慈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开展济困、扶贫、赈灾、助残等活动;太平洋人寿连续23年开展上海儿福院公益活动;泰康人寿在全国范围内捐助敬老院,让更多的老人得以安享幸福晚年;中国人保开展救济性捐赠、残疾人救助等公益活动;太平人寿为贫困学校捐赠图书、书架、电脑等爱心物资;新华人寿为超过32万名环卫工人送去保障与温暖。
平安人寿近几年则一直倡导以健步健走和阅读捐书为主体的“新生活运动”。通过号召公众参与健步行,强健国人体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通过鼓励百万代理人、广大客户筹书捐书,实现好书向乡村学校的流转,达到志智双扶,精准扶贫,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的目的,助力“书香中国”建设。截止目前,“平安有约健康行”影响人次已超过3亿;“幕天捐书” 已寄送出超过112万本书籍,帮扶逾25万名学生。今年,平安人寿还将全力推动“千城万区”公益行动,希望筹集1000万册图书,帮助592所贫困县的100万乡村少年开启智识,向善向上,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各位同仁,保险既是解决困厄的慈善事业,也是创造“好社会”的助推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保险人的使命与伟大的中国梦一脉相承。只要我们信仰保险慈善文化,身体力行弘扬保险的“好文化”,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客户为中心,将“简单便捷、友善安心”的保险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我们必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我们保险人就必能为人民幸福、社会文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不忘初心“保险梦”,同心共筑“中国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