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否决新掌舵 长江财险遇坎
长江财险成立已近七个年头,长期找不到合适的总经理人选。近日,长江财险拟任总经理宋静刚被银保监会否决,引起业内关注。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长江财险业绩不稳,过度依赖股东,因关联交易收到监管函,目前不得不另寻总经理人选。
拟任总经理遭监管否决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不予许可宋静刚任职资格的批复》显示,经审核,宋静刚不符合《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不予核准宋静刚担任长江财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据北京商报记者查询,《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学士以上学位、从事金融工作八年以上或者经济工作十年以上等两项条件。
而保险公司总经理除具有前款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具有“担任保险公司分公司总经理以上职务高级管理人员五年以上”、“担任保险公司部门负责人五年以上”、“担任金融监管机构相当管理职务五年以上”、“其他足以证明其具有拟任职务所需知识、能力、经验的职业资历”四项任职经历之一。
从宋静刚履历来看,虽然已有经济学学士学位,但是金融保险业的从业经历几近空白,在进入长江财险主持工作前,主要在中国国电集团旗下公司从事管理工作,曾被任命为总会计师。不难看出,宋静刚虽然在电力领域是一名老将,但这不足让监管部门信服他能担当一家险企负责人。
不过,宋静刚作为拟任总经理临时负责人期间,已频频在各地分支机构指导经营工作。
五年四换负责人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财险成立时间为2011年11月,注册地在湖北武汉,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杨晓波。国电集团及国电资本控股合计持股比例达34%,为长江财险的实际控制人。
在长江财险经营的6个完整经营年度中总经理频繁更换,多为大股东派遣而来。原保监会信息显示,2013年9月核准郑则鹏任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的任职资格,并于2014年6月核准董事、总经理任职资格,郑则鹏在长江财险的任职到2016年一季度结束。公开履历显示,该人士为原国电资本控股总经理、国电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6年二季度,长江财险向原保监会报送了彭柱石作为临时负责人。2017年3月,经原保监会批准,彭柱石担任公司总经理。但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彭柱石就因故辞去总经理职务。经公司大股东推荐,由宋静刚作为经营管理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下一位总经理到来之前,长江财险目前仍由宋静刚负责主要工作。对于公司是否已有新任总经理人选,长江财险相关负责人并未对北京商报记者作出回复。不可否认,长江财险目前较为紧迫的是另选拟任总经理人选,因为宋静刚作为临时负责人,已远超监管机构设定的3个月期限。
业务高度依赖股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高管任命之外,长江财险的业务也高度依赖股东。根据该公司年报数据,2016-2017年,长江财险分别通过共保方式承保国电集团以及所属企业保险业务,分别获得的相关保费收入累计2.6亿元、2.8亿元。
不过,因为关联交易等方面存在问题,原保监会在2017年一季度对长江财险开展了公司治理现场评估工作,并于2017年10月26日下发监管函。
监管函显示,该公司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是关联方信息档案对关联方识别不全,另一方面在关联交易决策程序中,存在关联董事未回避表决关联议题的情形。此外,未及时向原保监会报送并公开披露重大关联交易信息,以及2015年度重大关联交易情况报告中缺少主要股东关于不存在不当利益输送的书面声明。长江财险表示:“公司已根据监管函内容按时进行了整改。”
高管频繁变更之下,长江财险经营业绩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11-2015年,长江财险净利润分别为-1347.53万元、1168.08万元、-102.97万元、892万元、2191万元。进入2016年,该公司开始大幅度亏损,亏损额度为6214.6万元。2017年,长江财险经营情况仍不乐观,亏损额度达到了1.1亿元。一位保险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性险企不能总是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 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或许还需主动求变。
“一把手”审核趋严
近年来,保险机构大股东或实控人“一言堂”现象屡禁不止,高管不作为、带“病”上岗、频繁跳槽等问题在保险业屡见不鲜。为此,银保监会正在修改董监高任职规定,以严把高管“入口”。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银保监会正在酝酿对《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进行修改,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对保险机构拟任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要求。
不难看出,监管部门正在通过这些举措把好准入关口,并加强对“董监高”和关键岗位人员的持续监管,全面描绘“董监高”的职业全貌。有业内人士指出:“监管不断加强,对保险公司高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能倒逼公司合规经营。”
不过,此次长安财险新任总经理任职资格被拒,一位保险专家认为:“监管部门希望保险行业高管有保险从业经验,这也反映出监管对高管任职资格的审核保持审慎的态度,要求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过,也有人认为,公司内部选拔高管应当是公司自主经营应该有的权力,有时跨界反而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比如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人做保险科技,就是因为不同的思维市场才形成了今天不同风格的保险公司。如果仅仅是看保险从业经历,最终的结果都是相互复制商业模式,公司同质化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