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灵魂”在高处 ——李宜航
读《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有感
李宜航
毛泽东的一些经典文章,就是为思想而生的。它的全部卓越和尊严,在于思想;它的全部任务和使命,在于思想;它的全部铸造和荣光,亦在于思想……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它不重于蹙金结绣,也不美在炳炳烺烺,而是以思想制胜。从表面上看,它给我们提供的是工作、思考的工具:有些是过河的“桥或船”,有些像盖房的“柱或梁”,有些又介乎“桥或船”与“柱或梁”之间。而实质上,都是毛泽东思想在贯穿始终,唯物辩证法在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实事求是”这个特质在冒着热气儿、闪着露珠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我们细细体会《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的“十二条”,哪一条不蕴含着、体现了这三个基本方面呢?可以说,条条可以寻到根、条条能够归大海、条条指向“诗和远方”!所以,我们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铆好“柱或梁”、行稳“桥或船”,就是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来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就不会拘于时空、泥于字词、形于表面。
我反复读过《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二三十遍总是有的。每次读,都会感觉不同,都会有新意汩汩而出,若“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这种神奇的阅读体验,是极少的。这次从“活的灵魂”这一视角重温,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许多宝藏亟待我们发掘……虽然仍无法洞中肯綮,但可简要地把它包含的内容、体现的质素、蕴藉的要求归结为九个方面的认识:一,规矩意识。如“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二,问题导向。如“在任何群众运动中,群众积极拥护的有多少,反对的有多少,处于中间状态的有多少,这些都必须有个基本的调查”。三,民主精神。如“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样”。四,务实作风。如“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五,领导艺术。如“党委的同志必须要学好‘弹钢琴’”。六,团结能力。如“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七,科学方法。如“我们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八,全局观念。如“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九,战略思维。如要胸中有“数”,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九个方面的认识,只是自己加深理解的一种解构,一孔之见,不足为训;这九个方面“分守要津”,都是轾辖之桎,亦无先后轻重之分。
蕃篱之鷃,力有不逮,这里只着重谈三个方面的体会和认识——
一,它强调了规矩意识
规矩就是紧箍咒,让龙归大海、虎奔高山之时,有敬畏、知边界、明底线。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1949年刚解放进城,六个军区司令员去看毛主席。当时他心想,毛主席可能要讲几句鼓励的话。可没有想到,毛主席开头就说:“你们这些人要守规矩,听指挥啊,不然我就从你们几个人开刀。”刘帅说,“我听了以后,心里直打颤。”
是的,必须讲规矩。没有规矩,就会一团糟,就会打败仗,各行其是必然是是非非,各行其是必然一无所是。2013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专门讲:“就拿我们现在开会的这间屋子来说,意义就非同寻常。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原来,1948年 9月,中央政治局在这间屋子里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强调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等等。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要在学习掌握其中蕴含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下工夫。
健全党委制的目的,就是立规矩,“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一方面,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好委员的作用,让大家动作整齐。《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的十二条,严格来讲都是围绕党委书记怎么当、怎样实行集体领导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它对当好“班长”讲了很多条标准,如“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力戒骄傲”、“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等等。简言之,党委书记要带好班子,遇事多商量,不能搞“一言堂”,让委员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党委委员要听指挥,不能自己另搞一套,唱自己的曲儿,弹自己的调儿,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说到底,得跟着走,管好分工的一摊子,给班长提供助力而不是阻力。也就是说,领导之间必须要讲配合、重协调,不能各自为战,不能搞“独立王国”,不能围观“独角戏”……彼此有了分歧,甚至起了冲突,也不要紧,开个会,都摆到桌面上,大大方方讨论,也就迎刃而解了,千千万万不能背后议论、桌子下面踢脚。毛泽东把方法讲透了:“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都守规矩,百举百捷,“塍蛇无足而飞”;都不讲规矩,那就糟透了,连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也办不好。看过《毛泽东书信选集》的同志都知道,为了守规矩,毛泽东写了多少封拒绝给亲朋故旧安排工作、给予特殊关照的信啊!著名烈士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同窗好友。为了让这位“年长课繁,难乎为继”的人民教师老有所依,有人托毛泽东举荐她为文史馆馆员。为此,毛泽东专门致信秘书田家英:“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
讲规矩,应该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二,它突出了务实作风
务实,是我们要求的作风,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一点。他说:“看准的事情,一旦下决心要抓,就要抓得很紧很紧,一抓到底,从不虎头蛇尾,从不走过场”、“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吹就是吹牛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开会,是检验干部作风是否务实的很好的“试金石”、衡量器。本来,它作为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研究问题、统一思想、协调行动至关重要。但现实中不少会议走了样、变了形、坏了本心,为开会而开会,以开会应付开会,瘠义肥辞,附赘悬疣……一些领导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哪怕是到了会场,也是眼睛微微眯着,嘴角微微笑着,下巴微微托着,脑袋微微晃着……活脱脱一“呆萌”。更可憎的是,台上的讲了半小时,台下的回来传达变成一小时,层层加码,个个发挥,会越开越长。此风,往小处说是浮夸,朝大里讲就是惰政!
毛泽东重视开会,善于开会。来看看他是如何把会开好、开实的——
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毛泽东指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他还具体提出:一年开几次会,或者大会或者小会,解决当前发生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要从个别中看出普遍性。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开会的规模要多大?毛泽东分三别两:“大型会议、中型会议和小型会议,都是必需的……小型会议,参加的几个人,一二十人,便于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上千人参加的大型会议,只能采取先作报告后加讨论的方法,这种会不能太多,每年两次左右。小型和中型会议每年至少要开四次。这种会最好到下面去开。”他还吐胆倾心:“小型会议最好商量问题,我对小型会议很有兴趣,时间不长,就地召开,这种形式最好。”
开会的程序怎么样?在延安时,毛泽东就弹射臧否:“‘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也就是说,程序要根据会议内容来定,科学而务实。
那么,具体该如何开好会呢?
第一,要出“安民告示”。毛泽东要求:“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作准备。”他反对仓促开会:“有些地方开干部会,事前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好像“兵马已到,粮草未备’,这是不好的。”他更反对突然袭击:“开会前十分钟把文件拿出来,要人家通
过,不考虑别人的心理状态……要文风浸润,不要突然袭击,使人猝不及
防。”
第二,要写好发言稿。毛泽东主张出席会议的领导“均须写成发言稿”,“发言内容应尽可能有较深刻的思想性,而以具体经验和计划数字充实和证明之。”他肌擘理分:“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材料不要多,能够说明问题就行,解剖一个或者几个麻雀就够了,不需要很多。”
第三,要让人畅所欲言。毛泽东主张,必须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允许大家在会上发表不同意见。他说:“请大家评论,提意见,根据大家意见再作修改……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对各种不同的看法有所比较,会也开得活泼一些。”
第四,要重视开会效率。毛泽东强调:“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也不要开得太长”,“一次会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就好”,“原则是不要太长,内容要精彩一点”。他还直言无隐:“我最喜欢听典型,各地委要多讲典型。”
会开得务实,往往事半功倍。所以,毛泽东明确要求: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我们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要大力弘扬“务实开会”这一好作风。
三,它指明了科学方法
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语重心长:对任何事“都必须有个基本的调查,基本的分析,不可无根据地、主观地决定问题”。
据老红军谭冠三回忆,红军转战到寻乌县时,毛泽东把他和宣传队的同志找去,问:你们在寻乌作了调查没有?谭冠三回答:调查了。毛泽东又问:那寻乌做什么生意的最多?谭冠三回答:酿酒、做豆腐的最多。毛泽东再问:哪几家的酒酿得最好?哪几家的豆腐做得最好?谭冠三哑口无言了。他们虽然在寻乌做了调查,却没有像毛泽东那么认真、细致。接着,毛泽东把生意最好的酒铺、豆腐店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第二天,谭冠三和宣传队员分头再作了一次补充调查,实际情况与毛泽东讲的完全一致。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最有力的科学方法。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头两篇便是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论文。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另一篇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后,毛泽东还做了《宁冈调查》、《永新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调查研究做基础,让毛泽东充分拥有了对于中国革命的发言权、决策权、指挥权。
看,毛泽东说得多精辟:“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
再体会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论述:“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陈云也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于调查研究少了一点,“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一封令我一直感慨万分的信。1961年5月6日,毛泽东致信四川省委李井泉同志:“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呢?我渴望你的信。你去调查了没有?中央列举了一批调查题目,是四月二十五日通知你们的。五月四日又发了一个通知,将会期推迟到五月二十号,以便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时间,将那批问题搞深搞透,到北京会议时,比起广州
会议来,能够大进一步。我在这里还有一个要求,要求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同志,请你们在这半个月内,下苦功去农村认真做一回调查研究工作,并和我随时通信。信随便写,不拘形迹。这半个月希望得到你们一封信。如果你们发善心,给我写信,我准给你们写回信”。
那些矜纠收缭、自诩怀珠抱玉的同志,读完这封信会作何感想呢?对,赶快打起背包,到群众中去“一杖一条痕”地做些调查吧!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必须把“调查研究”这个最根基的本领、最科学的方法掌握好。
规矩意识,务实开会,调查研究……无不浸润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之中。所以,我们说《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饱含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一篇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光辉文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重温这篇经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活的灵魂”在高处,让我们钻坚仰高、不断学习吧。
[作者李宜航,系中央党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第1期)学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